
九思軟件數字檔案建設順應數字化趨勢,明確建設目標,介紹方案設計,構建核心功能。
一、建設背景
在當今數字化時代,檔案管理信息化已成為國家與企業發展的重要趨勢。
從國家層面來看,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有著明確且重要的政策指引與要求。2021年7月,習總書記強調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,要求加強黨對檔案工作的領導,貫徹實施新修訂的檔案法,推動檔案事業創新發展。同年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“十四五” 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》,明確提出企事業單位需將檔案信息化納入本單位信息化發展規劃,保障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開展。
從企業自身需求出發,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迫在眉睫。一方面,企業期望形成統一的歸檔范圍,實現電子檔案的智慧管理。另一方面,檔案管理信息化也是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環節。檔案作為企業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影響企業整體數字化水平。
二、建設目標
規范電子文件歸檔標準:制定統一歸檔標準,明確文件格式、元數據要求、歸檔流程等,確保電子文件歸檔的規范性與一致性。
統一設計并建設標準版本:對管理類檔案進行系統梳理,統一設計標準模板與版本,提升管理類檔案的規范性與可讀性。
推動各系統單套制歸檔:與合同、采辦、財務、公文等業務系統深度集成,實現電子文件在產生源頭即按照檔案管理要求進行單套制歸檔,減少重復勞動,提升檔案管理效率。
實現檔案增量電子化:對新增管理類檔案全部實現電子化管理,建立高效的電子檔案采集與存儲機制,提高檔案管理的數字化程度。
建成綜合性平臺:打造集檔案資源數據管理與內容管理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,實現檔案數據的集中存儲、高效管理與便捷利用。
三、方案設計
l 總體業務設計
數字檔案管理系統由檔案管理以及系統集成兩大部分組成。檔案管理功能包括檔案的收、管、存、用以及基礎配置;系統集成包括業務系統、統一身份認證、移動云等服務對接以及其他的外部數據同步;安全管理包括系統訪問安全、數據安全以及傳輸安全。
l 總體功能設計
數字檔案管理系統參照”GB/T 39784”標準進行建設,終端適配企業安全瀏覽器,移動端需支持移動云,通過OA系統、合同管理系統、財務共享平臺、采辦系統等業務系統建立接口,采集相關業務數據,形成功能管理模塊實現數據收集、整編、保存、利用及系統管理,并通過門戶提供服務。
l 數據存儲設計
根據《電子檔案管理系統通用功能要求》,數字檔案管理系統的數據架構采用四庫分離設計,分為:接收庫、管理庫、利用庫和長期保存庫。前三者為邏輯庫,通過文件存儲進行電子文件存儲。長期保存庫采用藍光存儲,確保檔案長期安全保存。
四、核心功能模塊
l 數字檔案館建設
業務全流程管理:涵蓋數據采集、整編歸檔、實體庫房存儲載體管理、檔案借閱等環節,同時具備智能問答、BI 數據分析等創新與能力提升功能。
安全體系建設:從網絡基礎、系統硬件、基礎軟件、安全保障、終端設備等方面構建安全體系,檔案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為五個等級。
數字資源建設:擁有專業數字化加工團隊和自主研發軟件,提供紙質、照片、音視頻等檔案的數字化加工及質量核查服務,實現檔案從模擬態向數字態轉化。
配套系統建設:對標相關測試辦法,建設涵蓋館藏檔案管理系統、電子檔案接收系統等的配套系統,確保各業務系統在不同網段高效協同。
長期保存系統:運用多種技術手段,為用戶提供電子檔案長期保存過程中的自動備份、定期巡檢等功能,保障檔案安全、可靠、有效。
磁光電一體機:內置多種系統,具備長期保存封裝包解析、雙介質存儲策略等功能,可滿足不同存儲需求。
l 智能庫房建設
智能硬件設備
密集架系列:智能標準型、全封閉型、防磁型、光盤型等,支持自動化存取和空間管理。
RFID設備:包括盤點車、門禁通道、智能文件柜,實現檔案定位與防盜。
環境監測設備:空氣質量控制器、煙霧感應器、紅外雙鑒報警器,實時監控溫濕度、PM2.5 等指標。
管理系統功能
聯動監控:視頻監控與報警系統聯動,支持移動偵測、遮擋報警。
智能盤點:通過 RFID 快速掃描檔案位置,生成盤點報表,減少人工誤差。
環境調控:自動調節溫濕度、凈化空氣,保障檔案保存條件。
l 人工智能智慧檔案建設
第一步:檔案資源質量提升——OCR 技術核心應用
文字識別:印刷體識別準確率 99.9%,手寫體 95%,支持繁簡轉換、版面分析及圖像增強。
涉密篩查:通過關鍵詞匹配(如 “絕密”“機密”)和密章檢測(M 章檢測技術),自動標記涉密文件。
模型定制:基于小樣本跨類遷移學習,適配不同檔案類型(如文書、人事檔案)的結構化抽取。
第二步:數據挖掘與結構化——NLP 與知識抽取
自動著錄:針對 2000 年后標準文檔,自動抽取文號、題名、日期等 20 項結構化要素,準確率超 99%。
敏感詞庫構建:自定義敏感詞庫,結合全文識別與印章檢測,實現檔案開放劃控的智能化標簽化。
第三步:內容應用與知識圖譜——知識圖譜構建
實體關系抽取:從檔案中提取人名、時間、機構等實體,構建 “人 - 地 - 事 - 物” 關聯網絡(如人物關系圖譜、事件脈絡)。
多模態檢索:打破文檔、音視頻、照片界限,支持全文搜索與模糊推薦。
第四步:大模型驅動智能編研——AI 輔助內容生成
大事記自動編撰:用戶輸入主題(如 “近 10 年北京市政府大事記”),系統基于事件庫和摘要庫自動生成編研成果,減少人工整理時間。
自然語言交互:支持文字 / 語音輸入,結合大語言模型理解需求,輸出結構化報告或知識圖譜。